经济大省引领、韧性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人

编者按:经济省份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规划布局之年。一个经济大省如何运行、如何引领?中央广播电视网计划推出《经济重点省份发挥引领韧性中国》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最前沿,用生动的故事和一线的观察展现主要重点省份在落实国家发展主要战略中的负责任行动和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探索。中央广播网南京10月18日报道 江苏作为经济重点省份,不仅要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列,更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江苏的共同特点就是务实,在促进共同富裕上也是脚踏实地。”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何宇认为,江苏的共同富裕实践始终围绕“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位置”。系统推进基础设施网络、产业动能升级、社会保障基础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省域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实施乡村振兴,从公共服务均等到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用“务实之笔”勾勒出一幅“少者能长、强者能用、老者能养活”的生动画卷。桃园“金”秋,阳沙桃园村桃林无锡市惠山区n镇,丢掉了采果时间的匆忙,多了几分宁静。民宿的庭院里,游客享受着阳光;村口的咖啡馆里,回家的年轻人于伟正在泡拿铁,笑着说:“谁说农村不能有咖啡馆?” “桃园村就不一样了,路泥泞,鸡鸭成群。”于伟记得,2017年他回村探亲时,发现村子变了——漂亮的房子、干净的街道。 “当时我很高兴,原来农村还可以这样!当时我就想我是否可以回去做点什么。”于伟的“回归”,恰逢桃园村全面需要变革。这个拥有4500公顷桃树种植面积的村庄曾被贴上“节俭村”的标签。 “桃花是我们的幸福花,桃子是我们的致富果”。张谷书记桃源村文艺支部表示,从2015年开始,该村就想到依靠“果致富”,寻找农业、文化、旅游融合的新出路。改革始于闲置产品的再生。该村正在推进“三土改”,让沉睡的老房子变“活钱”。村民们纷纷将闲置房屋转让给经营队。 “截至去年,这些村民的资产收入近50万元。”张古说,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民宿还创造了13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过去的山南头(上)和今天的山南头(下)对比(央视发布的无锡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供图)2022年,于伟着眼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不仅扩大了承包的桃田,还在村口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 “大多数人“觉得咖啡不适合农村,但我们不去想。”他的底气来自于桃花节,这段时间每天一万到两万元的营业额也来自周末源源不断的游客。于伟正在店里煮咖啡(总台央视记者顾阳伟摄)“一盒桃子以前卖50、60元,现在我们最好的单品能卖98元” “几百元的高级礼盒还供不应求。”张谷自信地介绍道。这种“升值”不仅发生在桃子身上,村民酿造的米酒通过文化包装,从每斤8元卖到最高68元,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这片土地上的“淘金”逻辑,已经从一季的甜,走向了“甜”。 四时繁荣。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5、600万元跃升至640多万去年人民币。以山南头为试点,桃源村已引进文创项目17个,精品民宿、私房餐饮、艺术空间逐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乡村商业链条。什么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张谷的回答很实际:目标是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他认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团结美”——团结稳定、生态优美。对于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于伟来说,“和谐美丽乡村”是一种具体的体验。 “早上醒来,打开窗户,空气中充满了甜甜的味道,尤其是在桃子季节。”在这甜蜜的空气里,有怀念,有赛车,还有他的整个感觉。盛夏,阳山桃农迎来桃子丰收(中新网发布的无锡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供图)江苏广播网)这样的“新农村风景”在江苏持续生长。越来越多的村庄,如桃源村,从“一时的美景”走向“长久的繁荣”,成为真正的“世外桃源”。今年10月,全省建成了2280个宜业好村的活力村,3795个脆弱村的经营条件和维护得到较大改善,40个片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勾勒出江苏农村安居乐业的生动画卷。我省在维护经济“暖心”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也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幸福稳定。在江苏,“养老”这件事被赋予了更温暖的含义。下午,87岁的于志勇奶奶沿着南京江宁一家养老院的花园小道悠闲地散步。他时不时地和我的老朋友打招呼、聊天。在路上。搬到这里四年来,他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我们住得很舒服,吃穿住行都有人照顾,我们只要照顾好自己就行了。”于奶奶笑着说,“你看,这里很多老人刚来的时候都是残疾的,坐着轮椅,身体不好。但住了一段时间,大家的身体状况都好起来了,我也比刚来的时候胖了一些。”于志勇奶奶正在院子里锻炼(中央广播网见习记者李杰摄)在敬老院康复大厅里,71岁的王金勇爷爷正在器械上进行康复训练。去年他第一次搬家时,他的脚和腿都出现了问题。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康复和中医理疗,他的活动能力明显改善。“这里有敬老院、康复室、娱乐室,我经常去理疗室按摩,设备齐全,护理人员素质高,把我们老人照顾得很好。”王金勇告诉记者。王金勇正在康复馆接受康复训练(总台央视记者顾扬伟 摄)。这些年来,“养老”一词不仅在物质环境上发生了变化,也在人们的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以前,很多家人送老人来这里时,大多都会抵制。但在这里,很多老人住了三个月就不想离开,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护理主任郑青说。更让郑庆满意的是,随着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愿意加入养老队伍的人越来越紧张。 “我们有一个200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留下来了。他是明星泰德是一名护理员,现在是护理部副主任。 “养老院医疗、养老设施一应俱全(央广记者 顾扬伟 摄)。这家“公建民办”的养老院以54亩花园为基础,不断向社区拓展专业护理服务。家园社区养老点覆盖江宁街3个区域,服务2152人。“每个人都应该解放思想。养老机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余洛拉的话显示了养老意识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深刻转变。这一变化的背后,与江苏扎实的基础设施密不可分。根据江苏省民政厅的数据,全省目前有养老机构2200多家,床位近40万张,其中, 护理床位占比69%,满足护理需求的残疾人和痴呆老人。对于大多数想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上门服务同样重要。近年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多措并举推进居家社区服务,组建家庭医生队伍1.6万支,重点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1176万人。全省基本建成“15分钟老人圈照护服务”。目前,全省18.2万特困老年人得到全额供养,基本生活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4738元。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共同解决问题。我们要做好老年人保护工作,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让一个老年人掉队。”郑庆说。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经济强。民生有温暖,人民就会富裕。在通向共同职业者的道路上富裕,我们必须有肥沃乡村的活力和城市街道的安静。正如他所说,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让各个年龄段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发展成果。未来,江苏以“引领”、先锋领航为己任,共同发展、共享,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